![]() 极耳结构、卷绕电芯以及锂离子电池
专利摘要:
本申请提供一种极耳结构、卷绕电芯以及锂离子电池。上述的极耳结构包括正极耳、负极耳以及极耳定位胶带;负极耳邻近正极耳设置,且负极耳与正极耳相互平行设置;极耳定位胶带分别与正极耳以及负极耳连接,极耳定位胶带与正极耳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极耳定位胶带还与负极耳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第一夹角的开口方向与第二夹角的开口方向相同,且第一夹角的角度与第二夹角的角度相等。采用极耳定位胶带同时对正负极耳进行定位连接,将直观上的平行通过角度的大小进行判断,便于极耳定位胶带固定对正极耳以及负极耳的平行定位,减小了正极耳与负极耳之间的定位偏差,从而提高了正极耳与负极耳之间的定位精度,确保了正极耳与负极耳并排设置。 公开号:CN214336870U 申请号:CN202120665941.2U 申请日:2021-03-31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张治国;麦敬辉;邓健想;刘长昊 申请人:Fullymax Battery Co ltd; IPC主号:H01M50-531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极耳结构、卷绕电芯以及锂离子电池。 [n0002] 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其具有体积小、功率大以及散热好的功能,使得其成为主流电池。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极是单独分开的,即正负极极耳是分开分别制造,锂离子电芯焊接正负极耳时也是分开分别定位焊接的。 [n0003] 然而,不同设备和不同操作员工生产制造时有较大的焊接尺寸偏差,正负极耳焊接时极中心距有较大偏差,有内“八”和外“八”现象,极耳中心距偏差以及内外“八”影响PACK的组装结构与装配质量,即当极耳中心距较小时,在正负极耳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正负极耳的定位偏差较大,无法确保正负极耳保持并排排列,使得电池的合格率大幅度地下降。 [n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减小定位偏差的极耳结构、卷绕电芯以及锂离子电池。 [n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n0006] 一种极耳结构,包括正极耳、负极耳以及极耳定位胶带,所述正极耳用于与正极片焊接;所述负极耳邻近所述正极耳设置,且所述负极耳与所述正极耳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负极耳用于与负极片焊接;所述极耳定位胶带分别与所述正极耳以及所述负极耳连接,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正极耳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所述极耳定位胶带还与所述负极耳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夹角的开口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与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相等。 [n000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为53°至127°。 [n000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为90°。 [n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正极耳的第一端的距离等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负极耳的第一端的距离,其中,所述正极耳的第一端用于与正极片连接,所述负极耳的第一端用于与负极片连接。 [n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正极耳的第二端的距离等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负极耳的第二端的距离,所述正极耳的第二端远离所述正极片设置,所述负极耳的第二端远离所述负极片设置。 [n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正极耳的第一端的距离等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正极耳的第二端的距离。 [n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耳定位胶带分别与所述正极耳的两面连接。 [n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耳定位胶带分别与所述负极耳的两面连接。 [n0014] 一种卷绕电芯,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极耳结构。 [n0015] 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卷绕电芯。 [n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n0017] 在确保极耳定位胶带分别与正负极耳之间的夹角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极耳定位胶带同时对正负极耳进行定位连接,将直观上的平行通过角度的大小进行判断,便于极耳定位胶带固定对正极耳以及负极耳的平行定位,减小了正极耳与负极耳之间的定位偏差,从而提高了正极耳与负极耳之间的定位精度,确保了正极耳与负极耳并排设置。 [n001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n0019] 图1为一实施例中极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n0020]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n0021]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n0022]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n0023]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极耳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耳结构包括正极耳、负极耳以及极耳定位胶带。所述正极耳用于与正极片焊接。所述负极耳邻近所述正极耳设置,且所述负极耳与所述正极耳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负极耳用于与负极片焊接。所述极耳定位胶带分别与所述正极耳以及所述负极耳连接,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正极耳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所述极耳定位胶带还与所述负极耳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夹角的开口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与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相等。在确保极耳定位胶带分别与正负极耳之间的夹角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极耳定位胶带同时对正负极耳进行定位连接,将直观上的平行通过角度的大小进行判断,便于极耳定位胶带固定对正极耳以及负极耳的平行定位,减小了正极耳与负极耳之间的定位偏差,从而提高了正极耳与负极耳之间的定位精度,确保了正极耳与负极耳并排设置。 [n0024] 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极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n0025] 一实施例的极耳结构10包括正极耳100、负极耳200以及极耳定位胶带300。所述正极耳100用于与正极片焊接。所述负极耳200邻近所述正极耳100设置,且所述负极耳200与所述正极耳100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负极耳200用于与负极片焊接。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分别与所述正极耳100以及所述负极耳200连接,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与所述正极耳100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α1,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还与所述负极耳200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α2。所述第一夹角α1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夹角α2的开口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夹角α1的角度与所述第二夹角α2的角度相等。 [n0026] 在本实施例中,在确保极耳定位胶带300分别与正负极耳之间的夹角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极耳定位胶带300同时对正负极耳进行定位连接,将直观上的平行通过角度的大小进行判断,便于极耳定位胶带300固定对正极耳100以及负极耳200的平行定位,减小了正极耳100与负极耳200之间的定位偏差,从而提高了正极耳100与负极耳200之间的定位精度,确保了正极耳100与负极耳200并排设置。 [n002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第一夹角α1的角度为53°至1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α1与所述第二夹角α2相等,即所述第一夹角α1的夹角角度与所述第一夹角α1的夹角角度相同,而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作为一根直线胶带,在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分别与所述正极耳100以及所述负极耳200连接时,便于确定所述正极耳100与所述负极耳200相互平行设置。为了降低对所述正极耳100以及所述负极耳200的定位难度,即便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将所述正极耳100以及所述负极耳200同时固定,对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与所述正极耳100以及所述负极之间的夹角进行调整,由于所述正极耳100与所述负极耳200之间的间距比较小,如果夹角过小或者过大,容易导致极耳与电芯的边缘过于靠近而使得正极耳100与负极耳200接触,将所述第一夹角α1的角度设置在53°至127°的范围内,避免了所述正极耳100与负极耳200之间短接的情况。 [n0028]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角α1的角度为9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与所述电芯的边缘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夹角α1的角度为90°时,所述第二夹角α2的角度也为90°,使得所述正极耳100与所述负极耳200均与所述电芯的边缘垂直,从而使得所述正极耳100与所述负极耳200之间的最小间距达到最大,有效地避免了所述正极耳100与负极耳200之间短接的情况。而且,将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与所述正极耳100以及所述负极耳200之间设置为相互垂直,便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同时对所述正极耳100以及所述负极耳200进行固定,即减少了位于所述正极耳100与所述负极耳200之间极耳定位胶带300的长度,从而减少了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的使用量,进而减少了所述极耳结构的制作成本。 [n0029] 更进一步地,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与所述正极耳100的第一端的距离等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与所述负极耳200的第一端的距离,其中,所述正极耳100的第一端用于与正极片连接,所述负极耳200的第一端用于与负极片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耳100的第一端以及所述负极耳200的第一端均与电芯焊接,即所述正极耳100的第一端与正极片焊接,所述负极耳200的第一端与负极片焊接,所述正极耳100的第一端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之间的间距为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与正极片之间的正极安全距离,所述负极耳200的第一端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之间的间距为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与负极片之间的负极安全距离。为了避免在焊接时,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受热而融化的情况,将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与所述正极耳100的第二端的距离等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与所述负极耳200的第二端的距离,使得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与所述正极耳100以及所述负极耳200的连接位置均远离电芯,有效地保护了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 [n0030] 再进一步地,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与所述正极耳100的第二端的距离等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与所述负极耳200的第二端的距离,所述正极耳100的第二端远离所述正极片设置,所述负极耳200的第二端远离所述负极片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耳100的第二端以及所述负极耳200的第二端作为判断并排的依据,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与所述正极耳100的第二端的距离等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与所述负极耳200的第二端的距离,使得所述正极耳100的自由端与所述负极耳200的自由端对齐,在所述第一夹角α1与所述第二夹角α2相等的情况下,再将所述正极耳100的第二端以及所述负极耳200的第二端对齐,便于将所述正极耳100与所述负极耳200设置为并排排列,进一步减小了所述正极耳100与所述负极耳200之间的定位偏差。 [n0031]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正极耳的第一端的距离等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正极耳的第二端的距离。这样,所述极耳定位胶带就横穿所述正极耳的中点以及所述负极耳的中点,更加容易对所述正极耳以及所述负极耳进行定位。 [n003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分别与所述正极耳100的两面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耳100被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包裹,使得所述正极耳100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之间的连接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所述正极耳100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n003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分别与所述负极耳200的两面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极耳200被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包裹,使得所述负极耳200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之间的连接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所述负极耳200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耳100以及所述负极耳200均被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包裹,进一步提高了所述极耳定位胶带300与各极耳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在后续焊接过程中,可以减少各极耳之间的定位偏差,进一步提高了的正的定位精度。 [n0034]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卷绕电芯,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极耳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极耳结构包括正极耳、负极耳以及极耳定位胶带。所述正极耳用于与正极片焊接。所述负极耳邻近所述正极耳设置,且所述负极耳与所述正极耳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负极耳用于与负极片焊接。所述极耳定位胶带分别与所述正极耳以及所述负极耳连接,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正极耳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所述极耳定位胶带还与所述负极耳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夹角的开口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与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相等。在确保极耳定位胶带分别与正负极耳之间的夹角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极耳定位胶带同时对正负极耳进行定位连接,将直观上的平行通过角度的大小进行判断,便于极耳定位胶带固定对正极耳以及负极耳的平行定位,减小了正极耳与负极耳之间的定位偏差,从而提高了正极耳与负极耳之间的定位精度,确保了正极耳与负极耳并排设置。 [n0035]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卷绕电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卷绕电芯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极耳结构,所述极耳结构包括正极耳、负极耳以及极耳定位胶带。所述正极耳用于与正极片焊接。所述负极耳邻近所述正极耳设置,且所述负极耳与所述正极耳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负极耳用于与负极片焊接。所述极耳定位胶带分别与所述正极耳以及所述负极耳连接,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正极耳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所述极耳定位胶带还与所述负极耳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夹角的开口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与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相等。在确保极耳定位胶带分别与正负极耳之间的夹角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极耳定位胶带同时对正负极耳进行定位连接,将直观上的平行通过角度的大小进行判断,便于极耳定位胶带固定对正极耳以及负极耳的平行定位,减小了正极耳与负极耳之间的定位偏差,从而提高了正极耳与负极耳之间的定位精度,确保了正极耳与负极耳并排设置。 [n0036]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极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极耳,所述正极耳用于与正极片焊接; 负极耳,所述负极耳邻近所述正极耳设置,且所述负极耳与所述正极耳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负极耳用于与负极片焊接; 极耳定位胶带,所述极耳定位胶带分别与所述正极耳以及所述负极耳连接,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正极耳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所述极耳定位胶带还与所述负极耳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夹角的开口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与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相等。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为53°至127°。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为90°。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正极耳的第一端的距离等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负极耳的第一端的距离,其中,所述正极耳的第一端用于与正极片连接,所述负极耳的第一端用于与负极片连接。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正极耳的第二端的距离等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负极耳的第二端的距离,所述正极耳的第二端远离所述正极片设置,所述负极耳的第二端远离所述负极片设置。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正极耳的第一端的距离等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与所述正极耳的第二端的距离。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分别与所述正极耳的两面连接。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至所述的极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定位胶带分别与所述负极耳的两面连接。 [0009] 9.一种卷绕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耳结构。 [0010] 10.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卷绕电芯。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201430189Y|2010-03-24|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01640286B|2011-12-07|卷绕式锂电池的电芯及卷绕式锂电池 CN102856578A|2013-01-02|非水系二次电池 CN102024988A|2011-04-20|卷绕式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芯及其制造方法 CN108808114A|2018-11-13|一种方形多极耳卷绕锂离子电池装配方法 CN110400959A|2019-11-01|一种卷绕式双芯包、卷绕式双芯包制造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214336870U|2021-10-01|极耳结构、卷绕电芯以及锂离子电池 KR20080047165A|2008-05-28|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차전지 CN102683755A|2012-09-19|一种新型高电压锂离子动力电池 CN209880749U|2019-12-31|一种高倍率放电聚合物电池 CN103500844A|2014-01-08|圆柱形多极耳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09445A|2021-06-04|一种单头双极的多极耳圆柱锂离子电池 CN201927667U|2011-08-10|新型的具有保险功能的电池组 CN107293806A|2017-10-24|卷绕式电芯 CN110767935A|2020-02-07|一种锂离子椭圆型结构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02758957U|2013-02-27|一种新型高倍率充放电电池 CN109037761A|2018-12-18|一种方形铝壳锂离子电池及装配方法 CN201918464U|2011-08-03|高倍率圆柱型锂离子电池 CN201845835U|2011-05-25|卷绕式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芯 CN211182404U|2020-08-04|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聚合物锂离子电芯 WO2012053556A1|2012-04-26|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210897402U|2020-06-30|一种电芯支架负极线固定结构 CN208637524U|2019-03-22|一种方形铝壳锂离子电池 CN100442576C|2008-12-10|一种氢镍电池负极片以及采用其的氢镍电池制造方法 CN214043743U|2021-08-24|一种测试用三电极锂离子电池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665941.2U|CN214336870U|2021-03-31|2021-03-31|极耳结构、卷绕电芯以及锂离子电池|CN202120665941.2U| CN214336870U|2021-03-31|2021-03-31|极耳结构、卷绕电芯以及锂离子电池|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